胆结石咨询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文旅钱铺读竹 [复制链接]

1#

枞阳杂志

品质阅读

钱铺读竹


  一


  这是三个月前的一则日记,我对钱铺这个词的初始印象全在这里———


  阿姨给我爸倒了一撮茶叶,一定要让我们尝尝,是她自己家种的茶树,采摘,炒制,都是她自己完成的。言语之间,她很快乐,即将面对的小手术,她并不害怕。


  聊天中,她说她家门口有竹林,茶园,村村有小型水库,山上种满果树,公交车已通到门口,住的是楼房,用太阳能,跟城里一样,但山里空气好,过着更舒适……尤其是能吃到长江水了。我问她家在哪个乡?说在钱铺。


  这个阿姨是我爸胆结石做手术时的病友,将近六十岁,短发,个子不高,黑而健壮,笑得开朗。每到*昏,就会点开手机里的音乐,面对九楼密封的大玻璃窗,将广场舞一曲曲连着活动开,病房里陪护的家属们都为她的舞蹈鼓掌击节。


  “春天里,山头上笋子好,映山红也多,我们山头上的映山红,那个红啊,你都没见过,简直红得让人走不动路”,她邀请我们下个春天去挖笋子,赏映山红,再到她家吃柴锅饭……钱铺是后山区,我没去过。非常感动于这来自大山里的朴素邀约,我把茶叶泡了两杯,闻着有青草的气息。


  疫情以来,阿姨捐款一千元给村里,支持儿子做了抗疫志愿者。四邻八乡的人短这个,缺那个,婆媳矛盾,邻里关系……她都热心帮忙。一千元的捐赠,是她打工挣来的辛苦钱,我问她舍得吗?她说,能为国家出力的机会不多,她舍得出。


  天道厚朴!


  这个地母一样的女性,辽阔得让我惭愧,我为我轻率的那句问话“舍得吗”脸红。


  两天后我爸出院,阿姨将所带的茶叶全部赠给我爸,我问阿姨叫什么名字,她说叫“杨爱芳”。


  二


  少年时,我家斜对面是一个车站。站内有白梅、孙畈、横埠、后方、钱铺……这样地名的站点,白墙红字,广而告之。在我的认知里,这些站点都一样,是通往山里的。对于生长在长江边的我们来说,通常会在“山里"前面加上一个“老”,谓“老山里”。民间的话语体系自有它的精妙和不可言说,老山里,还暗含:远、穷、缺水、落后。若靠近长江圩区一带的姑娘嫁到山区,便会被村人叹息一声,并拖上长长一句“山——里噢”。


  尽管姑娘们带着圩区的水灵劲儿嫁到山区,看起来像吃了点亏,但钱铺确实有铜钱的味道、*金的味道。听说当年村花级的人物,在多少次挑三拣四后,大跌眼镜地嫁给钱铺一拖家带口的离婚男人。这中年男人战胜其他追求者,邻居们了解到,皆因他家里有矿啊。爱不爱情,邻居们可不管,金子啊,这才是议论的重点。


 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,钱铺的井边矿,声名远播。多少财富梦,让钱铺渡上一层铜的颜色。


  年秋,霜降时节,我们几人一路行至枞阳东部乡镇。进入山区,秋野更加五彩斑斓,青黛色的山在红褐色中渐变,远远望去,版画一样,大片的稻田*澄澄地等着收割。


  我们的车子驶进钱铺区域时,仿佛分界线,山脉突然脱离红褐色,满山翠竹尽显。在鹿狮口,车子一晃而过,路边告示牌分明指向几个小字“废弃的矿坑”。


  三


  钱铺一直拥有水彩的颜色——青绿色。


  只要你打算进入钱铺乡,青绿一直在你的视线之内。你被青绿包围。


  三公山上看竹海,不是广告词,是实景。


  三公山是钱铺的山,也跨枞阳、无为、庐江三县,属三县公有,得名三公山。


  枞阳为丘陵地带,险峻高山鲜少,三公山是县域内第一高山。漫山遍野的翠竹,又是著名的竹乡。也是钱铺人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。


  钱铺,这个比较商业化的地名,它的来历难以考证,原是吴越钱王后裔的一支为避战乱而聚居在此,围田建房。久而久之,逃难来此深山中的人越来越多,村中除了钱氏、陆续有左氏、王氏等,人口增多,人多田少,生计艰难。聪明的钱铺人,从向土地讨生活,开始外出谋生,学习经商开铺。至今钱铺的*蘖岭还有一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商道,由此可见,在古代,这个乡镇里的人,就是睁眼看世界的。


  它的地名,或许就是被挑担子的货郎经过,见商铺云集,喊出的一嗓子“钱——铺”——平凡普通得像我们的小名:二狗、三丫、小毛子……亦如王铺、张铺、十八铺。放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乡镇中,钱铺,能不能让人记住,我不知道。但钱铺的幽静、绿色、独特,却和它的商业地名保持一种张力的美,我想讲述给一时还不知道它的人听。


  四


  车子在竹叶婆娑中行进,穿过通往主山脉中几个盘旋而上的村口,驶往一个叫”茅田”的地方。鹿狮口险峻的山峰和它的传说,并没有引得我们逗留,我们只在鹿狮村口一棵巨大的古树下环绕了片刻。这棵古树是古老村落的传统标识,是村庄的根系所在。离古树不远,就是公交车的站牌。几步之遥,守望和远方都把星辰悬在同一个屋顶。


  在古树的对面,“将*福地,岭上人家”,八个大字是我们拍照的背景。将*指三国周瑜,此地建有将*庙,传周瑜曾驻兵于此。碍于时间关系,将*庙与我们擦身而过。


  我们又匆匆穿过鹿狮村干沟两侧枝叶纷披的雪桦树,在竹海中,驶进三公山的陡峭山路,这里显然比刚进山的路要难走得多。四周群山皆是竹林,微风轻轻一拂,竹枝便发出“哗哗”声响,如一片巨大的绿波向我们头顶倾泼。道路弯曲,砂石在车轮下“喳喳”直响,阳光折射到所到的竹叶上,明亮、斑驳。同伴说,沿途有明朝左光斗母亲的墓地掩于某处竹林之中,问答间,我们在万倾的竹林之间,无法辩认,车轮打滑,也无法停下。


  在三公山的*蘖岭,有一条著名的古商道。在这条钱铺人谋生计至关重要的道路上,还有一座著名的亭台——血衣亭。


  三公山脚下曾是明朝左光斗家族的祖居地。


  这座血衣亭是家乡人为铁骨御史左光斗而建。明熹宗年间,押解左光斗的囚车就是自这条商道往京城而去。


  三公山上,翠竹如海,中国文化里,竹性高节,不畏严寒,一直是人格的象征。


  三公山下,历史就如同这迎面而来的翠竹,一下子逼近了我们。


  我们在竹叶婆娑中行进,体会着继续走向这纵深的青绿。


  


  每一个到过钱铺石屋的人,总会对石屋长久的凝视。


  它是古民居吗?它是。


  它已经存在七十多年,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历史的痕迹,来自民国前后。它完整的保持着古老村落的面貌,一栋、两栋、三栋……石头砌起的墙基、墙面,石头的门框雕刻着简单纹饰,小瓦,合六间。墙体的石块,看起来平整,不见凹凸不平,水平线一致。细看,每块石头应该是工匠一点点地敲去突出来的棱角,打磨后的结果。自屋檐垂下的何首乌静静地,像我们凝视它一样凝视着我们。扁豆在盛大的枝藤里,长成一颗颗枣红色月牙,伏在窗口上。


  长久的凝视——青瓦,门前丛丛红花、屋后几头呆鹅,屋内的犁,镰刀,锯子,扁担,石磨……它们用沉默的声腔跟我们交谈。


  在茅田村,这样的石房子有七八栋,建筑极有特点,与传统的土基泥墙合六间有区别。皖南一带,石头垒墙很少见,倒是在东北的图片里会看到这样的墙基,但房型又有不同。


  枞阳县唯有钱铺这里独有,也不知道石屋可算文保,有没有纳入保护范畴。在茅田村,见一栋石屋已拆得石头石砖铺满一地。慨叹半天,也无可奈何,毕竟年代久远,已属危房。高大明亮的楼房将石屋衬得古朴但也矮小,村民想拆掉重建舒适又现代房子,你又怎么能反驳呢?

我们自小在乡村长大,一度都是从这样的合六间里逃离,投奔城市——柏油路,自来水,歌剧院,席梦思,美术馆……乡愁是需要隔着距离和岁月来回望,虽然我仍然怀念那个穿过棉花地的小孩,睫花上沾满露水,怀念夏夜蒲扇下的凉风,老外婆谈古,柴草的饭香……石屋无言,我亦无言,在山里,时间并没有消失,它只酣睡。


  


  茅田村也可作毛田村,在三公山的纵深处。若从三公山山巅看茅田村,三面环山,被连绵的竹林环在大山肩胛的一处坦阔之地,村中房屋皆呈梯形走势,白墙红瓦,层层叠叠,户户门前屋后,栽种绿树红花。小村落大约有几十户人家,左姓居多。


  茅田民歌来源于采茶调。


  钱铺多山,山中气候宜人,生态优越。山上有国营林场,村民以种茶、种竹木为主业,兼事经商,外出务工……茶园产非常有名的云雾菜。一到春分前后,乡民皆全家出动,上山采茶。茅田村的茶歌来源于劳动时的歌唱。茅田的茶农,运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愿景。劳动创造美,这里有最朴素的哲学,最朴素的审美。


  茅田采茶歌属于市级非遗,左老伯是枞阳民歌市级传承人,又兼民歌表演队伍中的领头人。


  左老伯,年过七旬,身材消瘦,但情绪乐观。引我们一行参观他的戏台——约几个平米的房间,置办着锣鼓镲钹等,演奏架上展开着要表演的唱本,像幕布一样的化纤幔帐粉红色飘着流苏,拉开幔帐,便是面向观众表演的窗口……说实在的,这戏台太过简陋,即便如此,置办乐器到音响齐全,也非易事,对于一个古稀老人而言。当左老伯开口演唱,他便和乡村所有的老人区分了开来。


  左老伯唱的这首歌,是新编茅田茶歌,歌词是自我介绍,满怀感恩,青山绿水的故乡之恋,左老伯唱出了小康生活的新风景。


  茅田村是个特别热爱歌唱的村,村中不分老幼,皆会来两句采茶歌,并能即兴填词清唱。这些茶歌有独特的旋律,不受浸润民间很深的*梅调影响,曲风悠扬中亦显力量,颇符合钱铺东乡的讲话韵白。


  茅田采茶歌的主题可分为两大类——侠义和情怀。唱词直白,情感浓烈。仿佛吟唱的是一个村庄的史诗。不知道钱铺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,年轻的后辈可有兴趣承接,将来可会失传?


  这样的民歌还剩下多少?

摘录茅田采茶歌的一段唱词———


  

锣鼓一打响叮当,听我把心里话唱一唱


  别的暂且我不表,单说家乡美事一桩桩


  鹿狮本是个好地方,山青水秀竹木乡


  山连山,岗连岗,


  岭岭峰峰围四方。


  满岭松杉青四季,遍山毛竹连海洋。


  枫红桦绿掩山间,进山先闻茶叶香。


  ……………


  如同这歌声中所唱,以上种种皆为钱铺读竹之序言。

扫码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