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新区古城比翼齐飞
本报讯(张凤环
通讯员王海波
杜*)“新一轮城镇化浪潮正在兴起,搭上了这班‘顺风车’,城市发展就会驶入‘快车道’;错失了这个历史机遇,很可能就要落后一个时代。”武安市委书记张臣良对当前的城市建设有着清醒认识。今年以来,武安市按照建设邯郸副中心城市的定位,倾力打造古城新区比翼齐飞新型城市,城市建设如火如荼。
打造疏朗大气中等城市
武安市将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定位为“拉开框架、建设新区”,积极推动城区向东、向南发展,加快与邯郸主城区对接,力促邯武城市发展一体化。到2015年,东部产业新区、南部洺湖新区基本成型,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,城区人口达到35万,城镇化率提高至62.3%。
东部产业新区是承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基地、全市经济增长的主阵地,新能源产业园、中原冶金装备制造园将通过建设大型会展中心、科技产业园等实现再造两个武安的目标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充分挖掘九龙山人文、自然资源,东部大面积湿地资源及悠久的煤矿开采历史,以运动休闲为主题,建设九龙山自然风景区和运动休闲度假区、招贤湿地公园和煤矿公园,与邯郸紫山风景区连为一体,打造成邯郸城郊周末旅游度假基地。目前,总投资6.9亿元、全长16.7公里的东南二环路已通车,工业及新能源展馆已建成。
以洺湖“水”为依托的南部洺湖新区,借鉴杭州西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理念,建设万亩生态湿地公园。在洺湖岸上做文章,规划建设集文化创意、生态旅游、休闲度假、便民服务、教育科研基地和高端居住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环湖生态新区,将其打造成武安的“西湖”。目前,全长6.8公里的环湖路已建成。
为打造疏朗大气的中等城市,在新区建设上严格按照“六个坚持、六个不能”精心雕琢。即,坚持统一规划,不能零星插建;坚持严控土地,不能无序乱建;坚持生态优先,不能建筑林立;坚持疏朗大气,不能密密麻麻;坚持退足留够,不能建筑临街;坚持色调统一,不能光怪陆离。
构筑生态良好园林城市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,是一个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财富。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,我们更要树立绿色生态、低碳集约的理念,着力完善水系、植树造林、大气治理,促进城市居住环境的持续改善。”武安市代市长魏雪生说。为此,武安加快了钢铁企业退城进区和城市生态景观体系建设。到2015年,该市大气环境质量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3%,绿地率达到48%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.8平方米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,城市水域总面积达到10000亩,生态水初步构成。当前,该市正以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”为目标,本着“以水养绿、以绿扮城、绿不断线、景不断链”的原则,大做“绿”和“水”的文章。
编织园林式城市绿。立足于城市“原生态、田园化”,遵循“顺应自然、效法自然”的设计理念,先后将散布在城区的丘荒地、水洼地和拦污坝等改造成一片片景色怡人、风格迥异的街头公共绿地,构建起了东有“东山”、西有“西苑”、南有“洺湖”、北有“白鹤”、中有“西岭湖”的精品绿化格局,环城分布的6个超千亩森林公园,为城市构筑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。目前,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.16%。
构建生态型河湖水系。通过大力开发洺湖、整治玉带河、修建塘坝、修复湿地等,进一步增加城市的“湿润度”,建设点多、线长、面广的精品景观水系,打造城在水中、城在景中的优美风貌。他们将漳河水通过跃峰渠引入南洺河,汇入洺湖,对南洺河、北洺河、玉带河进行集中整治,将洺湖、西岭湖、白鹤湖和西苑湖串联起来,逐步打造“三河穿城、四湖点缀”的山水景观系统。
建设特色彰显人文城市
千年古县武安市有着老北京遗韵。他们深入挖掘武安城厚重的历史文化,把城市规划设计植根于文化土壤,严格保护文化遗址、历史街区,用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元素展现人文特色,丰富城市内涵。
以老区改造,展现古城风貌。加快建设规划27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,依托舍利塔、城隍庙、北城门、古城墙和护城河等历史文化元素,对塔南街、塔西路和南关商业步行街沿线建筑进行包装改造,再现“内外双城”的“小北京”城市魅力,将其打造成为集生活、居住、旅游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。2014年3月前,他们将完成南关商业步行街、塔下历史文化街区等重要城市节点详细规划,适时启动塔下历史文化广场建设,对街区范围内历史古迹和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改造,恢复古城风貌。目前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南关商业步行街的拆迁改造已完成投资2.43亿元。
加快发展中心城区文化旅游产业。古城既是古代文化的宝库,又是历史发展的忠实记录者。他们将古城深厚文化内涵与城市旅游规划相衔接,打造千年古县文化风情旅游区。通过以点带面、典型带动、市场运作等方式,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,全面提升老城建设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