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今亦古饰品。
古玉的沁色与玉料的皮色,是同样的原理,同样的环境造成的。两者是一样的玉皮沁色现象。
图片来源网络玉料,包括玉籽料,在山体或河床的自然环境下,被矿物质长期沁入机理,产生的玉质地颜色变化,实际就是沁色,玉料上天然的沁色,生成的年代是很久远的,至少是几万年,几十万年时间养成的。
图片来源网络玉料,按出产地理位置,和所在环境产生的状态。分为山料和籽料两种。两种玉料都有不同程度和皮色和沁色产生。
山料因为是出产于山体附近,没有经过河床的冲刷研磨,没有变成卵石的形状,还处于岩石形态。
但实际上有一些山料,也是有皮色的,是和籽料一样经过积年累月的矿物浸染生成的皮色,对于皮色来说,两种玉料只是形状不同。所以有些山料表面氧化变色,也应该称为皮色,不该称为沁色。
图片来源网络一般情况下山料的玉皮,是没有什么颜色的,只是相对玉料内部,被氧化和水沁颜色略深而已。有的玉料处在山体的水道上,被积年累月的雨水,流淌冲刷浸染的时间长,也会产生籽料一样的皮色。这种叫作“山流水料”,它的皮色比籽料颜色更陈旧黯淡。这与山料的质地密度低,和风华氧化更严重有关。皮色的氧化和颜色侵入,由表及里有整体均匀性的自然过度。与籽料皮色有一定的差别。
图片来源网络籽料皮色的产生,是有河水恒久的磨历相伴随的,山体的玉料从辗转滚落于河床开始,就一直被河水带动的泥沙,一刻不停的摩擦和滚动。
玉料被一点一点磨去玉质松软的部分,同时河水也在恒定的浸染着玉料表面,直到玉料被磨去所有棱角,减少了阻力,表面也形成了稳定的玉皮。
图片来源网络籽料的皮色是恒定均匀的辐射状态,没有明显的过度分界,是自然浸入玉料机理。玉质极佳者,不会产生明显的皮色。
山料和籽料皮色的生成,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,伴随玉皮的氧化同时生成的。皮色状态玉与玉器的沁色是有不同的。
如果用一块带有皮色的玉料,来雕琢玉器,它的天然皮色,和后天沁色能够分辨出来吗。这是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。
图片来源网络这要看是什么时期的玉器,用的是哪类皮色的玉料。现代利用天然皮色,来仿制古玉沁色的玉器,还是相对容易辨别一些。
因为玉料表面氧化层的被切割雕琢,每琢刻一条刻线,都会切断玉料本身的,皮色浸入纹理走势。
现在的玉器仿古手段,是超过历朝历代的,鉴定玉器年代,需要综合玉器体现的多方面证据点,互相印证判断。不可以单凭一点特征判定。
图片来源网络我们研究玉器的沁色,和天然玉料本身的皮色的区别,目的就是作为辅助条件,来结合其它方法,分辨玉器的年代与真伪。
决定一件玉器沁色的状态,是要看玉器质地和它的埋藏年代,还有所处的埋藏环境,而综合决定的。玉器密度低吸水性就强,就更容易受沁,生成沁色时间就更快(比如滑石)。
图片来源网络我们用综合条件的平均值来分析,一件玉器在自然埋藏环境下,产生初步沁色需要多少年?
综合玉器质地和埋藏环境,取平均概率来分析。中等玉质埋藏在温度干湿度和腐蚀强度,都是中等的情况来判断,一件玉器初步受沁大约需要一百年,也就是说民国时期的玉器,在特定的自然埋藏环境下,就会生成初步沁色。
图片来源网络但是要是一件极佳品质玉籽料雕琢的玉器,再埋藏在干燥稳定的土壤环境下五千年,也不会有明显的沁色产生。这就是玉器沁色的不确定性,沁色只能做为辅助条件来判断玉器年代。
作者今亦古饰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