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老道
胡老道者乃一江湖卖艺人也,束发青衫,一身道装,拳脚兵刃颇具实功,非一般卖药者可比,常于各庙会卖艺。据云,20世纪50年代曾去原苏联献艺,后遂无闻焉。
缝鞋的
缝鞋的又名皮匠,专为旧鞋打包头儿、打后跟儿、打前后掌儿、挂铁钉、橘子瓣等修理活儿。皮匠的货担很有特色:前担是一个大竹梁篮子,内放皮子、铁拐子、锤子、小板凳等用具,后担是一个小木浅儿和一副圆笼,里面放着切皮子用的大刀、锥子、鞋钉、麻线、黄蜡坨等。挑担子的扁担两头高翘,形如偃月。干这一行的多半是腿脚有毛病的人,设摊在街头避风处。
撒纸钱儿的
早年间办丧事,灵柩起杆时,以及行至路口,必撒散纸钱,把一摞纸钱抛上十几米高空,还得纷纷散落。这一手也是不易。
卖擦铜药的
庙会上有一种小买卖叫卖擦铜药的,在地上铺一块包袱皮儿打地摊儿,专卖小纸包。擦铜药其原料无非是香灰面掺些碱面、滑石粉等物,当场擦一些铜器,边擦边吆唤以招徕来往行人。
认真负责之药工
旧时药铺抓药工为一药一包,且附一方二寸之红纸小票,上注药名药味药性,此票一并包入药中。取毕按单方查点无误始将各小包按大小堆成塔形包之,从无失误。今则混为一袋难于查对矣。
杠夫和打响尺的
抬棺柩之杠夫,其装束一如打执事者,皆着绿八团架衣,青毡帽上插红羽翎。杠夫首领身着漂孝,手持两根紫檀条方,击之声响清脆以为发令之具,故杠头又名打响尺的。发引之日,自起灵出堂,沿途行进,棺木下葬诸般礼仪习俗以及处理突发事故,皆能随机应变,指挥若定。
变戏法儿的
庙会之中有变戏法者,桌上堆放木圈、铁环、铜茶盘及蓝包袱一方,可演二仙传道、罗圈当当、大搬运、小搬运等节目。闹市中亦有席地而坐,圆场作戏,演些仙人摘豆等小戏法,以糊口也。
黄兽医
安内大街路东有一兽医姓黄,擅长医马。
喝鸡鸭的
串巷收购居民家养鸡、鸭、鹅,再卖给饭店,吆唤为“鸡鸭来换钱”。
送寿桃、寿面的
街上有卖面食的蒸锅铺,专门制作出售各种蒸食,如馒头、油盐蒸饼、糖三角儿、豆包儿、豆沙包儿、枣合叶、开花馒头等,遇有办生日订制寿桃,还在桃上施染红绿颜色,上面有的还插上“八仙人儿”。寿面则是把机器切面盘成一窝一窝的,码成山形,外面再套上红纸剪成的网络,很是好看,然后打发店里的小伙计挑担送到顾客家里。
代写书信
旧时,城市中读书者较多,而乡村识字者较少。妇女几尽文盲,每需通信则必请人代书,市中有卦摊命馆,多代充此任,邮局门外亦有营此业者。口述喋喋,执笔者斟酌拟词,书成读诵一遍,主人肯首方竣此事,笔酬无多,数枚铜板而已。
磨剪子、磨刀的
串街为居民或店铺磨刀、磨剪、开刃口等活儿。肩上扛一条板凳,两端各装粗细磨石。小木箱里装有开刃口用的钢刃、铁卡子、锤子等工具。板凳另一端挂一水罐,小麻刷子为磨刀时加水用的,另一侧拴许多碎布条子,磨完剪子绞一下布条验试一下利钝。贩者一手持铁唤头,这种唤头是四片宽二寸、长半尺的铁页子,上端有两个小孔,用布条子缀连起来;贩者用手颠抖,铁页上下撞击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,远远的地方都能听到,吆唤为“磨剪子来、抢菜刀。”
抬轿子的
轿夫必选身材修长,高矮齐等之壮汉,抬起轿杆腰板挺直,单手插腰,上身不动,碎步移行,轿身方得平稳。终生业此形成习惯,平时行走亦如抬轿,轿夫皆着蓝布半长大褂,外翻八寸之白袖口,紫灰套裤,白布袜青洒鞋。
钉掌的
为骡马等大牲畜修趾甲、换铁掌之店铺,多开设于城门附近,邻近马具、车具、大车店等店铺。店前立一桩门,以为烈性牲畜换掌时用绳索将其羁于桩下,修掌时所垫之小木凳四腿外张,形甚奇特,修下之马掌屑可做花肥。
算命先生
算命先生除吹笛击鼓外,尚有敲小铜钲者;另有明眼人,卜者手持两块紫檀小板,敲打代唤。此类卜者兼营看风水、下镇物、破解灾凶,相定阴阳二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