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11月10日下午14时至15时,针对如何科学应对胆结石的话题,医院普外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田雾和副主任医师丁汝梅,值守本报“专家坐诊”健康热线时表示,有研究数据发现,胆结石好发于我国西北、西南地区,我省正是胆结石高发区,近年来的相关数据也显示,该病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,并逐步年轻化。为此,对于胆结石高危人群,应尽早接受肝胆的B超检查。
田雾主任说,胆结石具体分为胆固醇结石、胆色素结石以及混合型结石三种类型。其中,胆固醇结石发病率最高,好发于胆囊内,也就是人们俗称的“胆囊里面有石头”,而胆色素结石则好发于胆管内。胆结石不仅在患者胆囊内会引起不适感、明显胆绞痛,若长期置之不理还或诱发急性胆管炎、急性胰腺炎。此外,过大的结石,还可能造成胆囊癌变,对患者造成心理和身理上的巨大痛苦。
需要注意的是,胆结石成因非常复杂,与多种因素有关,如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,以及其他因素是导致其形成的三个主要方面。
对此田雾主任进一步表示,在遗传因素方面,结石形成的基因是结石产生的遗传基础,任何影响体内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的因素都会导致其形成,这其中包括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、参与胆囊动力调节的相关基因等。以患者体内因遗传缺乏胆囊收缩素为例,将导致此类患者的胆囊收缩活动减弱、胆汁淤积,长此以往便引发结石的形成。
其次,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。如不吃早餐和缺乏锻炼,容易引起胆汁淤积,从而诱发胆结石。另外,肠道微生态异常造成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入侵人体、细菌从常驻部位或创伤感染部位向外组织迁移的细菌移位,也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。
此外,年龄、药物,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,也是造成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。例如年龄大于40岁、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者和合并糖尿病的病人,其胆结石的发病率就较其他人高得多。
由于相当一部分胆结石患者在早期无任何症状,只有体检时才被发现。所以,建议对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,医院做一个肝胆B超检查,明确有无胆结石,如此便于胆结石的早期发现和治疗。
A.胆囊摘除诱发短暂腹泻患者不必过于担心田雾主任说,有一些胆结石患者,在接受相应的取胆手术后会出现腹泻的情况,这主要是由于胆囊摘除后,短期内失去胆囊浓缩胆汁的功能,浓缩的胆汁无法进入小肠,帮助消化高脂肪食物所致。
为缓解此类不适症状,建议在摘除胆囊后的一段时间,尤其术后第一个月,以清淡饮食为主,少量多餐,忌煎炸、高脂肪饮食。同时,由于人体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,所以在摘除胆囊后,胆总管会代偿胆囊的部分功能,慢慢地上述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,并不会对人体消化造成影响。
此外,人体95%以上的胆汁由肝脏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所分泌,胆囊仅仅分泌极少量胆汁,它的主要作用是储存、浓缩和排出胆汁。所以,胆囊本身并不是维持人体正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器官,因此,短期出现该情况的患者大可不必忧虑。
B.饮食过荤过素均易促进胆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每顿吃肉已不再是什么难事,可也正是因此,导致很多人开始无节制的吃肉,导致胆结石这个“富贵病”悄悄找上门。对此副主任医师丁汝梅解释说,爱吃肉的人一般体型偏胖,多合并脂质代谢紊乱,会让胆固醇、胆汁酸和卵磷脂的分泌比例异常,继而容易形成结石。
那是不是少吃肉或者素食主义者就不会患胆结石呢?其实也不然,对此丁汝梅解释说,人体正常代谢本身需要比例合理的荤素搭配,因此,偏素食的饮食结构方式,不仅不能预防胆结石,相反会促进胆结石的形成。
为此要远离胆结石,一定要从日常生活入手。首先,早餐一定要吃,三餐要有规律。期间,要合理调整膳食结构,少食含胆固醇较多的脂肪类食物,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、蔬菜及新鲜水果。其次,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,以防止脂肪在体内过度积存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。
此外,还应每年驱虫一次,可有效防止有可能诱发胆结石的胆道蛔虫症。
C.应对胆囊结石需综合评估胆囊功能丁汝梅说,目前治疗胆囊结石通常有取胆和保胆两种方式,取胆自不必说,即直接将胆囊切除即可,但一些人为了保留胆囊,往往不愿接受这样的治疗方式,坚持要“保胆取石”。殊不知,这样的治疗方式并非人人适用。
对此丁汝梅进一步解释说,“保胆取石”有其明显的适应症,比如结石数目要少、胆囊收缩功能要好、胆囊无急性炎症等。如果患者胆囊的收缩功能完好、无明显的胆囊炎症状和体征,以及胆囊壁无明显增厚等,是可以考虑进行“保胆取石”的。但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,且还存在胆囊结石直径超过2公分、病程超过10年、以及胆囊萎缩、胆囊瓷化、合并有糖尿病等疾病,“保胆取石”就不适合了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保胆取石”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具有合理性、安全性、可行性,对治疗胆囊结石也有效,能部分达到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的治疗标准。但“保胆取石”也有相应的不足之处,即术后存在胆结石复发风险,同时,此类患者在术后还需要定期服药、定期随访、定期复查B超等,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和精力负担。
所以,对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,需要对胆囊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后,才能决定“保胆”还是“取胆”。
互动问答吃早餐不仅预防胆结石还能提高肠胃粘膜屏障问:我长期养成不吃早餐的习惯,但是害怕有胆结石,所以想开始强迫自己吃早餐,但有朋友说,肠道其实已经适应我常年不吃早餐,如突然早上进食可能还会影响肠道平衡?请问我到底吃还是不吃?
田雾专家:现在开始养成吃早餐的习惯肯定是对身体有益的,毕竟如果长期不吃早餐,会让人体胆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,胆汁长期聚集在胆囊内就会形成结晶,最终导致胆结石。
同时,许多不吃早餐的人,或多或少都会出现“反酸”和“烧心”的情况,这说明人体的胃粘膜屏障正遭到胃酸的破坏,会大大增加患胃炎、胃溃疡发生的风险,长此以往甚至还可能造成癌变。
因此,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很有必要,不仅能预防今后胆结石的形成,还能保护肠胃粘膜屏障功能,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。
跳动能排胆结石?不靠谱!问:我前久体检,医生说我有胆结石,但是好像不太大,目前我没有任何不适,请问专家我可以保守治疗吗?有的人说多跳跳,结石就会排除体外,是真的吗?
田雾专家:首先,要明确您体内胆结石的具体大小。如结石呈泥沙状,可通过饮食调整、生活方式的改变,以及服用一些能够溶解胆固醇的药物,将结石排泄掉。但如果结石较硬、较大,如结石直径超过1公分,单纯依靠改变饮食习惯是无法消除结石的,可能要考虑手术治疗。
值得注意的是,胆结石与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不同,不是跳一跳就能将结石掉出,这与胆囊和肾脏的位置不一样有关。人站立时,肾脏尿液的排泄出口朝下,而胆囊的胆汁排泄出口方向朝上,造成即使是细小的结石也很难排出。科学应对胆结石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入手,建议平时合理饮食,并搭配适当锻炼,如有不适感,医院检查。同时,每年都应该进行肝胆B超检查,其查出胆囊结石的准确度可达96%以上,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价值超过CT和磁共振检查。
水质软硬与胆结石形成关系不大问:我家从来不喝矿泉水,都是烧白开水喝,父母说矿泉水里面一些矿物,长期积累可能会有结石,请问有科学依据吗?开水烧开后,壶底也会出现“水锅巴”,那个东西就没有害处吗?
丁汝梅专家:虽然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中,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,特别是一些水质较硬的饮用水,长期饮用有可能引起产生如肾结石这样的后果。但人体胆结石的产生却和饮用水的水质没有明显的关系。
需要注意的是,胆囊的功能在于装载肝脏分泌的多余胆汁,在食物的刺激下,胆囊就会情不自禁地收缩排除胆汁,与胰腺分泌的相关酶配合,帮助人体消化食物,所以水质软硬与胆结石形成关系不大。
专家个人简介田雾医院普外科主任、副主任医师,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,在读博士年人才引进我院。中组部、教育部“西部之光”访问学者,贵阳市首届“高层次创新型青年卫生人才”,曾先后在医院、上海交大附一院肝胆外科学习。
从事普外专业及微创外科临床工作十六年,对肝胆结石、肿瘤以及胃肠道肿瘤疾病的诊治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,完成各类胆结石手术已超过台次。
门诊时间:星期二、四上午
丁汝梅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。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医疗系,从事普外专业临床工作二十一年,进修于医院普外科,对甲状腺、乳腺良恶性疾病,肝胆结石以及胃肠道肿瘤疾病的诊治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擅长甲状腺、乳腺疾病、胆石症的诊治。
门诊时间:星期三下午、星期五全天
--转载自《贵阳晚报》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王杰陈佳艺
医院实时门诊动态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