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结石咨询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当妊娠遇上传说中的ldquo遗传球
TUhjnbcbe - 2021/2/8 3:53:00

作者:王超

所在单位: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医院妇产科

由于孕期造血原料需求增多、摄入相对不足,妊娠期贫血是产科医师经常遇到的妊娠合并症。但倘若孕妇贫血原因不能用造血原料不足解释的时候,该如何处理呢?

首先介绍一份病例:

患者育龄女性,孕1产0。平素月经规律,早孕期超声核对预产期准确,NT正常,NIPT低风险。OGTT提示GDM,饮食运动控制,血糖控制满意。孕26周查血红蛋白98g/L,MCHC38g/L,考虑“贫血原因待查”转入我院。进一步询问病史,患者3年前因“胆囊结石”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具体类型不详。患者父亲患有“溶血性贫血”,具体不详。

入院后查体无特殊,完善血常规、肝肾功、糖化血红蛋白等辅助检查:白细胞14.24×10^9/L,红细胞2.65×10^12/L,血小板×10^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78.9%,,血红蛋白93g/L,MCHC37.6g/L,RDW70.1Fl,网织红细胞比例12.7%,人工复片见球形红细胞比例约为15%。总胆红素36.3umol/L,糖化血红蛋白2.4%。产科超声示胎儿发育正常,羊水、脐血流未见异常。

看到这样的结果回报,可能会有大夫一时间感觉摸不着头脑,而有经验的大夫则会脱口而出:“这不就是‘遗传球’嘛!”

hereditaryspherocytosis,HS

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

病因

编码红细胞膜和细胞骨架蛋白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,导致细胞变形性降低,使得细胞通过微循环缩窄区域的能力降低,再加上脾脏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,导致溶血发生。这种内膜改变早在网织红细胞阶段就已经存在,由此可将HS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区分开来,后者中仅成熟阶段红细胞会因细胞膜丢失而变成球形细胞。

遗传学

最常见的是血影蛋白(SPTA1和SPTB基因)、锚蛋白(ANK1基因)和带3蛋白[SLC4A1(溶质载体家族4阴离子交换蛋白成员1)基因]、带4.2蛋白(旧称苍白蛋白)(EPB42基因)突变。大多数HS突变(约3/4)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(即单个等位基因突变足以致病),包括SPTB、ANK1、SLC4A1和EPB42基因的突变。但也有约1/4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特别是SPTA1和EPB42基因的突变。

临床表现

大多数患者有轻中度的溶血性贫血,容易在孕前或孕期的常规检查中被筛查出来。患者常有贫血家族史,显著的重度溶血患者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,如*疸/高胆红素血症、叶酸缺乏或脾肿大。而常见的溶血并发症包括:色素性胆结石(50%患者)、脾肿大和新生儿*疸。

分级

●轻度HS(20%-30%的病例)–血红蛋白11-15g/dL;网织红细胞3%-6%;胆红素17-34μmol/L

●中度HS(60%-75%的病例)–血红蛋白8-12g/dL;网织红细胞6%;胆红素34μmol/L

●重度HS(5%的病例)–血红蛋白6-8g/L;网织红细胞10%;胆红素51μmol/L

辅助检查

1

血常规

包括红细胞计数、网织红细胞计数、红细胞分布宽度、MCV、MCH、MCHC等。MCHC常是评估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最有用的指标;MCHC≥36g/dL符合球形红细胞。MCHC增加合并RDW增大,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。

2

血涂片

球形红细胞是否存在和比例如何、其他异常红细胞形状,以及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(反映网织红细胞增多)的程度。

3

溶血检查

包括乳酸脱氢酶(lactatedehydrogenase,LDH)、间接胆红素、结合珠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。符合溶血的检查结果包括:LDH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增加、结合珠蛋白减少或缺失,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。

4

Coombs试验

如果存在溶血,则常常进行Coombs试验,以排除免疫介导性溶血的可能。HS患者的Coombs试验结果为阴性。

5

确诊性试验

伊红-5-马来酰亚胺(eosin-5-maleimide,EMA)结合试验是首选。EMA是一种基于伊红的荧光染料,可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。HS患者EMA标记的红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低于正常者。优点包括:敏感性和特异性高;快速获得结果(约2小时);只需要极少量的血液(几微升);可用于近期接受过输血的患者以识别HS。但轻度HS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。其它确诊性试验包括:甘油裂解试验(glycerollysistest,GLT)、酸化甘油裂解试验(acidifiedGLT,AGLT)、“粉红试验”(对GLT的改良)、渗透脆性试验(osmoticfragilitytesting,OFT)、冷溶血试验等。报道显示,EMA结合试验联合AGLT可达到%的敏感性;EMA结合试验联合粉红试验可达到99%的敏感性;EMA结合试验联合渗透脆性试验可达到95%的敏感性。

6

分子生物学检测

通过凝胶电泳,或行DNA测序,进一步确定红细胞骨架/膜蛋白的特征。主要是科研需要,一般不影响治疗。

7

新生儿评估

常通过血常规、胆红素、Coombs试验、EMA结合试验评估。新生儿外周血涂片上的球形红细胞可能难以评估,因为HS新生儿的球形红细胞可能很少,另外球形红细胞亦常可见于没有HS的新生儿。

诊断

存在溶血但Coombs试验结果阴性、MCHC升高、HS阳性家族史和/或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,然后发现一项或多项专业检测(如AGLT、EMA结合试验或OFT)结果为阳性,即可做出明确诊断。如果考虑脾切除术,确诊性试验尤为重要。如果明确诊断后不太可能改变治疗方案(例如,溶血轻微且无生育计划的情况)或在条件有限时,确诊性试验可以不做。

鉴别诊断

主要从溶血性贫血的角度进行鉴别诊断。通过慢性/先天性贫血病史、贫血家族史、*疸/脾大等体征、血常规异常(红细胞异常,而白细胞、血小板正常)等线索,常常容易做出溶血性贫血的诊断。

进一步评估需考虑:

(1)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:

①遗传性血红蛋白病:地中海贫血;

②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: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(glucose6-phosphatedehydrogenase,G-6-PD)缺乏症;

③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: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(HS)、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(hereditaryelliptocytosis,HE)[例如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(SoutheastAsianovalocytosis,SAO)、遗传性热异形红细胞增多症(hereditarypyropoikilocytosis,HPP)]、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(hereditarystomatocytosis,HSt)等;④获得性红细胞膜锚连膜蛋白异常: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(PNH)。

(2)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:

①免疫因素: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(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);

②化学因素;

③感染因素;

④物理与机械因素。

孕产妇管理

1

孕前

轻度贫血无特殊处理,中至重度溶血患者可补充1-2mg/d叶酸。重度溶血或症状较重的患者(如,与脾肿大相关的腹部症状、与*疸有关的不适),或是生长延迟或骨骼出现与髓外造血相关改变的患者,建议行脾切除术。若存在胆囊结石,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。另亦可在脾切除术中预防性行胆囊切除(无论是否合并胆囊结石)。

2

孕期

调整叶酸用量为4-5mg/d。如必要时,可以在孕中期行脾切除。大部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增加妊娠期并发症。

3

产后

结合出血量,酌情纠正贫血。由于多数单位施行母婴同室,应高度警惕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贫血。

作者简介

王超

医院妇产与生殖医学科临床医师,主攻辅助生育技术及生殖内分泌方向,能熟练诊治妇产科常见疾病,对妇产科重症患者的管理有丰富经验。擅长医学科普与患者健康教育,以第一作者在SCI、核心期刊及医学新媒体平台发表文章多篇。

声明:文章系本平台授权发布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,当然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!供稿请发送邮箱:diyi_fuchan

ibabygroup.cn

作者

王超

排版

JOJO

本周精选

长按识别上方

TUhjnbcbe - 2021/2/8 3:54:00

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,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,胆囊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。胆囊炎可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。

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、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,临床见发热、右上腹疼痛,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、伴恶心呕吐,可兼见*疸、墨菲征阳性、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。

慢性胆囊炎因胆囊结石、高脂饮食等诱发,呈慢性起病,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、失治所致,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、腹胀、嗳气、厌油腻,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。

随着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研究的深化,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修订的《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()》于年4月发表于《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》上,旨在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,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。

以下摘取其中的重点内容与各位同道一起分享。本部分主要介绍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及诊断。

病名

急性胆囊炎可归于“胁痛”范畴,慢性胆囊炎归属于“胆胀”范畴,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,但早在《内经》便有相关论述。《灵枢·五邪》曰:“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。”《素问·缪刺论》曰:“邪客于足少阳之络,令人胁痛不得息。”《灵枢·本藏》谓“胆胀者,胁下满而痛引小腹。”根据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,中医病名为“胁痛”;慢性胆囊炎右上腹胀满或隐痛,伴见恶心、腹胀等表现,中医病名为“胆胀”。

病因病机

1

病因:

情志不遂、饮食失节、感受外邪、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是胆囊炎发病的主要诱因。

外感湿热*邪,湿热由表入里,内蕴中焦,肝胆疏泄失职,腑气不通;或热*炽盛,蕴结胆腑,使血败肉腐、蕴而成脓,发为胁痛;或因湿热内蕴,肝胆疏泄失职,胆汁郁积,排泄受阻,煎熬成石,胆腑气机不通,不通则痛,发为胁痛或胆胀;外感寒邪,邪入少阳,寒邪凝滞,肝胆疏泄失职,胆腑郁滞;或蛔虫上扰,枢机不利,胆腑通降受阻,发为胆胀;暴怒伤肝,抑郁不舒,情志所伤致肝气郁结,胆失通降,胆液郁滞发为胆胀;嗜食肥甘厚味,或嗜酒无度,损伤脾胃致中焦运化失职,升降失常,土壅木郁,肝胆疏泄不畅,胆腑不通发为胆胀;久病体虚,劳欲过度,使得阴血亏虚,胆络失养,脉络拘急,胆失通降,不荣则痛,发为胆胀。

2

病位:

病位在胆腑,与肝、脾、胃脏腑功能失调相关。本病病位在胆腑,与肝失疏泄、脾失健运、胃失和降密切相关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令胆汁畅通,若肝失疏泄,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,胆汁淤滞,肝胆气机不利,导致肝胆同病,发为胁痛或胆胀。脾主运化,胃主通降,脾主升清,运化水谷,为气血生化之源,胃气以降为顺,胆汁的排泄依赖于脾之升清,胃之合降,故脾失健运,胃失合降均可致胆腑不通。

3

病机:

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,不通则痛;胆络失养,不荣则痛。情志不遂、饮食失节、感受外邪、虫石阻滞,均致肝胆疏泄失职,腑气不通,发病多为实证。久病体虚,劳欲过度,使得阴血亏虚,胆络失养,脉络拘急,胆失通降,发为虚证。属实的病理因素有“湿、热、*、滞”,急性胆囊炎以“热、*”为主,慢性胆囊炎以“湿、热”为主;属虚的病理因素有“脾虚、阴虚”,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,可见“脾虚、阴虚”。

4

病机转化:

随着胆囊炎的病情演变,急性胆囊炎即胁痛的病机转化表现在邪实积聚与正气耗损两方面。

邪实的积聚,湿热蕴积肝胆,化火生*,熏灼肝体,炼液为痰,致痰火*瘀内蕴之胁痛重证;或湿热久羁,脏腑失和,湿浊痰*内生,恋积于肝,进而致痰湿*瘀迁延肝胆之杂证。

正气耗损,即由实转虚之变。肝胆湿热、肝胆实火或肝郁化火,火热灼伤阴液,及肝血瘀阻,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,均可致肝阴亏虚;火热灼津耗气,或肝郁乘脾,日久可致脾气虚弱,肝阴亏耗,久竭肾精,致肝肾阴虚,又气阴两伤,或阴损及阳,则可成肝阳虚或肝脾肾阳虚之证。

慢性胆囊炎即胆胀的病机转化为日久不愈,反复发作,邪伤正气,正气日虚,加之邪恋不去,痰浊湿热,损伤脾胃,脾胃生化不足,正气愈虚,后可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的正虚邪实之候。

诊断

胆囊炎的明确诊断是建立在患者典型症状及体征、实验室及影像学阳性结果基础上。根据其发病急缓,有无反复发作,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。

1

急性胆囊炎的诊断:

①症状:以右上腹急性疼痛为主,常伴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症。

②体征: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,同时伴有反跳痛、腹肌紧张,Murphy征阳性。

③实验室检查: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。

④超声检查:胆囊壁体积增大(胆囊横径≥4cm),胆囊壁水肿,胆囊壁增厚(≥3mm)或毛糙。

2

慢性胆囊炎的诊断:

①症状:以反复右上腹胀痛或不适为最常见症状,可伴有腹胀、嗳气、厌油腻等消化不良症状。

②体征:查体可见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,但大多数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。

③超声检查:可见胆囊体积常缩小或正常,也可见胆囊体积略有增大,胆囊壁增厚(≥3mm)或毛糙。此外,胆囊结石患者70%伴有胆囊炎。

(未完待续)

精彩推荐:

戒烟10大误区,吸烟的都应看看

关于“体检报告”,这大概是最科学的一篇文章了!

抗心律失常药使用10大误区,您中招了吗?

警惕!这些胸痛过后,可能就是心梗

(想要获取更多心血管方面资料,请长按下方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当妊娠遇上传说中的ldquo遗传球